多彩的印记
——《守心如玉》序
文/杨凤生
收到诗人赵海宁给我发来石玉先生的《守心如玉》电子文稿时,我正在欣赏着回音壁传出的音乐《故乡的原风景》。当我点开文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乡传说。在《故乡的原风景》景音乐背景下,读这样的文稿,犹如一幅幅山乡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玉皇山、玉皇庙,澄龙山、药王庙,大庙沟、小庙沟,澄水、杜水、漆水河。作者将口口相传的传说、典故记录下来,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地名来源、地理、人文、经济、生产生活一一道来。文字虽平淡,史料却独有。写尽了澄铭窑这个古老村庄的今昔往来,祖籍溯源,礼仪尊儒,崇道敬佛,古树庙宇等等。还有上下庙唱对台戏,成败的祈雨过程等趣事。
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美丽,从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文化传承、家族的繁衍、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使人感受到了故土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读之,浓浓的乡音乡情扑面而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本书汇集起来的文章大多记录了家族史,收入的文章重点内容是乡俗、家庭的荣衰重振以及家庭规范,目的是传承家风。
写家族史,让后人了解自己的家族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家族精神,增强家族凝聚力,促进家族和谐发展,还可以为研究家族历史提供重要资料,保留记忆,让后代更好地了解祖先所经历过的事情,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文化背景,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将这种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好家风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家庭成员的品质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生活作风和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家庭的和睦、繁荣和发展。同时,好家风也可以影响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家风传承是精神的、文化的,石姓宗族在玉皇山繁衍生息,千百年来同华夏其他宗族一样,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与自然抗争,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玉皇山下的石姓宗族,有着许多传奇的人物和故事。例如,学识满腹、人品刚正,而且做事风格雷厉风行的石知县辞职回乡办教育,帮助家乡人改造织布机及其相应的纺线车、线轮、梭子以及解决了澄铭窑陶瓷场和庙底下的煤矿开采中的许多关键问题,还鼓励年轻人利用本土资源——牛、羊、圆木、板材、煤炭做生意的。在他的引导下,当地产生了一批能做生意、善于经营的生意人。如今,石姓宗族不仅使古老的村子发生了巨变,走出大山的众多后辈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石姓宗族在玉皇山的繁衍生息,不仅是一段漫长的历史,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石玉的家族从他爷爷那辈就依靠“勤俭、自立、诚信、负责、宽容、大度”的优秀家风为人处世。就像作者所说的:家风并不是总结出来才实施的,更不是书面上的东西,而是在思想精神上逐渐形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风格和习惯。在他们家族中,早已形成了道德、善恶标准的共同规则。先人们首先想到要使自己的后代先学会做人,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寄希望于子孙后代。所以,前辈非常重视言传身教,用行动潜移默化自己的子孙们;要送子女入学,接受文化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从石玉的爷爷当庙会的会长、石家祠堂的会长,资助地下党游击队,到父亲当教师、任公社社长以及蒙冤归乡的事例,无不有一种精神的存在。以前的年代,人们大都经历过贫困和苦难,但这并没有阻止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石玉家兄弟分家时都是上无片瓦,手中空空,举步维艰,全都清一色的住窑洞,但心目中总有“勤俭、自立、诚信、负责、宽容、大度”精神支撑,经过奋斗拼搏,兄弟们先后在村里首先盖起了瓦房,并在包产到户后,五个小家全部解决了温饱问题,打粮多得一家就相当于核桃林村生产队时期12户所打的粮食。靠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兄弟们相继买了汽车,经营起汽车运输业,几个小家逐渐向县城发展,后辈们又向外地发展。家族的兴旺与良好的家风传承息息相关。以上种种碎片文章,看似杂乱,却是家族和作者人生的多彩印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书稿里特别鲜亮的是作者的从军经历。石玉当兵5年期间,亲身经历了八次原子弹核武器试验。作者将艰苦而神秘亲历的重要事件详细道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史料。
由于核试验的特殊性,试验场通常位于偏远地区,罗布泊核试验场是中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然而,在核试验中,石玉和麟游籍28位战友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面对高温、严寒、缺氧、辐射等各种恶劣环境,以及各种意外情况,以愚公移山精神挖基坑,高温下鏖战,亲眼看见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者亲经历了八次核武器试验,在核试验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他们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核试验的成功,为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光荣的事业中,麟游籍的战友们大都多次立功。石玉本人荣立三等功,5次被评为“五好战士”。他们的功绩象不朽的戈壁胡扬一样,永载史册。
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有心人就能发现平凡工作的不平凡处,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退伍后的石玉将自己在县交通管理站公路管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经验和思考记录下来。在第五辑里,作者记录了教导自己求知做人的老师,怀念可歌可敬的战友,讴歌在养路工作中乐于奉献的同事,以及记下了自己数十年在路政工作中的经验、思考。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平淡的人生中也多多少少有些闪光之处,我们从石玉平凡的人生中可以看到闪光之处。
除了职业生涯,作者的好几篇文章记录了他的家庭生活和与家人、战友、同事之间的美好时光。他的故事中,充满了情感和人生的智慧。能看到他们身上的坚韧和不屈,也感受到了他对家人和朋友的深深关爱。从这些记忆人生足迹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前辈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智慧,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也感受到了岁月的慈祥。
人是家庭的细胞,家又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的一生经历,一个家庭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热爱生活,把存在于生命过程中值得怀念奇异的回味的东西下来,留给后辈,让儿孙们了解人生种种不易,了解前辈所经历的那个年代。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都是过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平凡的地方,然而,每个人的生命经历却又是如此独特,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回忆。《守心如玉》能启示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这些闪光点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
杨凤生,亦用笔名蔺叶。陕西省麟游县人,大学文化,中国法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从军二十年,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疆军区独立营排长,军区侦察连副连长,麟游县人民武装部政工干事,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武装部政工科长,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兼任《西安审判》杂志常务副主编。出版长篇小说《福祥进宝》,在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六十余篇,其中中篇小说《贾茹》入选中国现代文学精品文库。参与主编《司法良知》《专业化合议庭建设及类型化案件审判研究》《司法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恶意诉讼的识别与治理》等多部法学专著及反映法院管理工作的《管理新视野》《法谐长安》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