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从说真话、听真话到听假话
文/董惠安
唐玄宗李隆基,既是盛唐的缔造者,也是让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负罪者。从“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大唐四十年间在他手中经历了一场“过山车”,而这个由他“励精图治”到“失察误国”的过程,可以让史学家找出上千条原因,但我认为从“说真话、听真话到听假话”的过程,也大约符合他“成于忧患败于安乐”的兴衰轨迹。
李隆基的曾祖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是个臣说真话、君听真话的时代。李世民真心倾听魏征的逆耳忠言并采纳,称得上是千古佳话,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就是一部提醒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真话录”。
到了李隆基幼年的“武周”时期,说真话有了风险。偏偏少而有志的李隆基当众说了一句惊天大实话:“朝堂原本就是我李家的!”此话触痛了武则天的神经,李隆基的生母即刻死于非命,尸骨无存,而他自己也被幽禁后宫五年。可他敢说真话的胆识也奠定了他振兴大唐的雄心壮志。
公元713年,经历过八次宫闱政变,已经登上皇位的李隆基肃清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之后,密召德高望重的名人姚崇前来,两个人畅谈天下事。他了解姚崇的忠诚和才能,所以就想请姚崇出任宰相。没料到,姚崇反倒认真地提出十条建议,并表示:如果陛下能够同意我这十条建议,我就答应上任。十条中包括“针对武后时期的严刑峻法,能否实行仁政?西北边界现在没有被扰风险,能否不再贪图边功?皇帝宠爱的亲信犯法,能否严加制裁?能否不让宦官参政?能否不任人唯亲?能否礼待大臣?能否接受大臣直言不讳?”等比较“苛刻”的内容,没料到李隆基答应得十分痛快,承诺全部遵守。于是姚崇走马上任,他和后来的贤相能臣宋璟、张説、韩休、张九龄连续辅佐李隆基,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资治通鉴》曾记载,宰相韩休,刚直不阿,经常直言进谏。李隆基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少有差错,常常对身边的大臣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韩休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有次,他身边的侍从对他讲:“自韩休任宰相以来,陛下比以前清瘦了许多,为何不把韩休贬谪到外地去呢?”他回答:“我的身体虽然瘦了,但天下丰饶了许多。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
然而,开元末年,李隆基渐渐心宽体胖了,厌烦真话了,对姚崇的承诺淡忘了。尤其是怒而罢免敢于抗颜直谏的宰相张九龄,同时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迷惑下,挑选了腹中空空的牛仙客为宰相,渐渐地,周围逆耳忠言少了,阿谀奉承多了,李隆基逐渐进入了“风流明皇”的角色。
完全的言路闭塞,听不到真话,源于李林甫的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公元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任中书令,当上了名正言顺的宰相,为了屏蔽议谏大臣对朝廷的批评意见,自专大权,公开对诸位议谏官员说:“当今皇上是明君,群臣应当顺之不暇,毋须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吃着上等的草料,若是有一天胡鸣乱叫,立刻就会被逐出仪仗队列。到时候悔之莫及啊!”一位名叫杜琎的官员不信邪,坚持上书批评朝政,第二天李林甫就把他黜为下邽令。史书载“自是谏争路绝矣”!也就是说,从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多年经营的民主决策氛围被李林甫一下子轻轻地否决了。什么“以镜史人为鉴,可正衣冠知得失知兴替”的名言警句,都化作了云烟。官员都像那立仗马一样站场面充样子,没有人敢说真话,盛唐大厦就像在地震中晃动了一下,看似巍然不倒,然而地基已经松动。
公元744年,李隆基对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答道:“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意思是“皇权不可随便交付他人。有朝一日此人权倾天下,谁敢说他一个不字?”李隆基很不高兴,高力士赶紧顿首请罪,说:“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
至此,李隆基很难再听到真话。
听不到真话的李隆基都干了哪些昏聩事呢?他听信宫中谗言加之李林甫的忽悠,陷入了一场宫廷阴谋中。公元733年,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当上太子,勾结李林甫,以宫中有盗贼为由设下陷阱,将太子李瑛、李瑶、李琚等两位亲王引入宫中,诱使他们穿上铁甲。武惠妃随即告诉李隆基,太子兄弟穿铁甲要谋反了。李隆基偏听谗言,要怒而杀之,在张九龄的坚决反对下,暂时将三人废为庶人。当张九龄被罢官去职后,李隆基毫不手软地冤杀了三子。然而李林甫设计了新的套路,他散布“武惠妃担心最美的女子杨玉环被皇上选中,故意将杨玉环配给了自己的儿子李瑁”。李隆基怒了,不顾众议,竟荒唐地将儿子李瑁的妃子杨玉环占为己有(中间有送杨玉环出家为尼的短暂过渡)。这些事情在“真话时代”都是不可能发生的,然而谁让时代进入了假话泛滥的年月呢?
荒唐的事情接踵而来:贵妃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的哥哥杨钊,改了个动听的名字“杨国忠”,于是由一个早年嗜酒赌博,品行不端,被亲族鄙视的混混,一下子飞黄腾达,升任金吾兵曹参军、监察御史等重要官职。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独揽宰相大权,身兼四十余职。任相期间,两次派兵攻打南诏(云南),损兵折将,但军报都是旗开得胜。而且他与安禄山互相倾轧,水火不容,有史家认为其“两人的斗争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
在“安史之乱”的“山风欲来”之时,高高在上的李隆基持何种态度呢?历史证明,他正处于真假莫辨、是非不分的境况中。
安禄山的“赤子之心”,杨国忠的“拍马”之术,都蒙住了李隆基的双目。先看看杨国忠的表现吧!
他能当宰相,除了靠杨贵妃的“裙带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拍马。《旧唐书》上曾说:“上(指李隆基)春秋高,意有所爱恶,国忠探知其情,动契所欲。”他通过杨贵妃的关系,清楚地掌握了李隆基的心理变化和嗜好欲望,投其所好,把李隆基服侍得心花怒放,很快得到百倍宠信。 杨国忠一旦权在手,就开始卖官鬻爵,导致朝纲混乱,腐败横流。 朝中大臣对杨国忠的德性看得清清楚楚,暗中对他恨之入骨。然而李隆基对朝臣们弹劾杨国忠的议论,充耳不闻。如果说当年韩休为相,瘦了李隆基一人,肥了大唐天下之人,而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瘦”了天下,肥了李隆基、杨贵妃,以及杨家的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等男男女女。
再看看安禄山的表演吧。在一次宴会上,安禄山进奏:“臣生于边塞,受宠若惊,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李隆基以为安禄山真是忠诚啊,甚是怜爱。安禄山在杨贵妃和李隆基面前跳“胡旋舞”时,李隆基指着他的大肚子开玩笑:“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安禄山说“装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后来当不少人举报安禄山有反叛之心时,李隆基不但不听这些真言,反而把举报人押送到渔阳,任凭安禄山处置。直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当李隆基带着皇室朝臣逃出长安城,在马嵬驿喘息之时,愤怒的护驾禁军兵士发动“马嵬之变”杀死杨国忠时,李隆基算是真正听到了部下真实的声音。
这压抑已久的声音和力量犹如喷发的火山,势不可挡!护驾兵士不仅砍杀了杨国忠,还要求李隆基处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李隆基曾经亲手处死过安乐公主、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诛杀过宫中才女上官婉儿,那时他眼睛不眨一下,那时他胸中有着一腔正气。可此时,他竟是那样的无可奈何,手软气短!
饥饿困顿的李隆基,很快又被一群兴平县的百姓所围。他无奈中又听到了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据蔡东藩的《唐史演义》记载:有一白发老翁,拄着拐杖前来,走到李隆基面前,伏地陈词道:“小民郭从谨,斗胆说几句实话,安禄山包藏祸心,已非一日,从前陛下误宠,致有今日,小民尚记得宋璟为相,屡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平,近年朝无良相,谀臣幸进,皇宫以外的事情,陛下皆无从得知,小民伏居草野,早知祸在旦夕,所恨区区愚诚,无从告知陛下,今日才见到陛下的面,说出这一番肺腑之言,作为一介草民,只能做到这些了!”李隆基听罢仰天叹息:“朕也自悔不明,已追悔莫及啦!”
虽然已经“自悔不明,追悔莫及”,但民众的舆论依旧汹汹。沿途百姓东凑西集,遮道请留,打出了“宫殿陵寝”四个大字,警示李隆基:自己逃命,别忘了长安的宫殿和祖宗的皇陵啊!李隆基且劝且行,偏偏百姓越来越多,且哗然大喊:“皇上既不肯留,小民等愿率子弟,跟从太子殿下东行破贼,若殿下与皇上一同西去,试问偌大中原,何人作主?”
这惊天一问,最终让李隆基忍痛做出了让太子李亨留下来抗击安禄山,自己入蜀避难的决定,也无奈交出了权杖。
回眸这段唐史,令人感叹系之。李隆基身边由假话谎言筑起的宫墙太高太厚太深太重,以至于通过惊天的“渔阳鞞鼓”才得以击破,让李隆基破墙而出,最终才得以听见民间真言,但为时已晚,盛唐大厦已经坍塌,“万间宫阙都化作了土”,李隆基的一世英名也成了云烟,仅留下了一首“长恨歌”,还有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这代价实在太高了,而留给后人的思考,也太沉重了。
董惠安2023.9.23
编辑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出生于陕西宝鸡,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以来在网络上发表纪实文学《一个东北军后代的回忆》、长篇小说《书生沦落半官场》《谁主公平》,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