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鄂州玉石雕刻第一人”柯建辉的玉雕人生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王斌华

9月14日,小编慕名来到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寒溪路与建设西街交汇处的柯建辉玉雕工作室,见到刚参加第六届湖北省美术工艺大师实操回来的柯建辉。他系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先后在新疆乌鲁木齐、江苏苏州、北京、湖北武汉等地从事玉雕多年,被誉为“鄂州玉石雕刻第一人”。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柯建辉2016年在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主办和田玉作品《玉石玉带手机》获得2016年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他先后多次参加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江苏省艺术品行业协会、江苏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苏州玉石文化节。

 

 

设计制作的作品观音获得2018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优秀奖。2018年在广州玉魂杯大赛获得优秀奖。设计制作的作品《团结》获得2019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银奖。2023年7月1日出席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

 

 

柯建辉系鄂州市鄂城区樊口街道人。樊口古时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武昌鱼的原产地,文化气息浓厚。柯建辉自幼喜欢雕刻艺术,十余岁就拿家里的牙刷、从河里捡来石头雕刻印章,虽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父母非常支持他的选择。

 

柯建辉于是从网上买来美工刀,自己雕刻作品。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2011年去新疆乌鲁木齐在福建籍师傅徐飞龙学艺一年,专雕和田玉。

 

当代中国的玉雕工艺分布在很多省区市,主要做成首饰,配饰,把玩件,摆件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佩戴,玩赏玉雕近年来重新成为时尚,而且随着玉料价格的逐年上涨,精美的玉器更是价值连城。

 

新疆系和田玉的原产地,他亲自到和田看和田玉是怎样从河床上生产来的。在师傅那里学到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观察实物了解的密度和结构。手感与重量。全国各地只要有玉雕展他都要去参观学习。

 

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宋才发教授对柯建辉玉雕作品尤为赞赏,认为其榫卯工艺国内很少有人做的这么好,可以将玉石和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随时拆卸合拢。

 

在新疆学艺时,刀切玉石时,一天起码7个小时,全神贯注,手被刀片或者玉石划破,鲜血直流是常事,手受伤了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工作。学习时与师傅吃住在一起,受益良多。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多少个日日夜夜里 ,他依靠坚强的毅力和 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去蜕变,不断地去沉淀,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顽强拼搏。

 

一年后,柯建辉在新疆乌鲁木齐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开创了属于自己玉雕事业。在创作理念上,柯建辉坚持一流的意境,一流的设计,一流的艺术品。因材施艺,独具匠心,将传统雕刻艺术与现代审美标准相结合 。

 

 

在玉雕设计中注重作品合理、对称、庄重、沉稳的特点,结构和规矩也均匀、和谐,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思考。玉雕实践中有意识的从传统书画风韵中吸取营养,运用到作品创作中。随后也把老婆和孩子也接到新疆,一家人也团圆了。

2012年,柯建辉做的玉雕手机引起震动,当时新疆法制报、楚天都市报、鄂州电视台等媒体都作了报道。2016年,在武汉开店时,做的一把玉石锁,楚天都市报作了报道。这把锁里面锁芯和珠子全部由玉石做的,可用钥匙以打开。

 

精益求精,艺无止境。柯建辉回顾披荆斩棘的学艺之路,他说:“喜欢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雕刻玉石让人遇到事可以静下心,多思考,像雕刻玉石一样,遇到事情,多观察、再动手”。

 

据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介绍,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5月他从武汉回到家乡鄂州开起柯建辉玉雕工作室,与鄂州市博物馆相邻。主要做来料加工、赚点工艺钱,他很享受小城的生活。来自武汉、黄冈、黄石和鄂州本地玉石爱好者纷纷上门喝茶聊天、交流取经,也有拜师学艺的。

 

从业多年,他对自己做满意的抗疫题材作品《武汉必胜》,一个黄鹤楼、几个口罩、两面旗帜和一个拳头。

 

柯建辉创作出了几款玉雕文创产品,现正准备向市场推广。他现在每天通过网络直播,一次就有4.8万人次观看。

 

无论做什么事情,柯建辉总能做到尽善尽美,以严肃、严格、严谨的态度去面对。为了把握玉石品质,他从来不用网上进货,而是自己每年都要去新疆和苏州淘玉石料。柯建辉说,他就是要把中国玉雕文化传承下去,让历史留下自己的印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   工作人员查询 
     

    浙公网安备 33018302001147号

    Copyright © 2020-2026 杭州弘敬文化创意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22004667号-3